中医理论源远流长,其中病机 19 条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关键的指导意义。它源于《黄帝内经・素问・至真要大论》,为后世医家临床辨治疾病提供了纲领性的依据。
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“掉” 即肢体动摇震颤,“眩” 指头目眩晕。肝在五行属木,主疏泄、藏血,且主筋。当肝的功能失调,如肝阳上亢、肝风内动时,就会出现眩晕、肢体震颤等症状。在临床中,高血压患者常因肝阳上亢而头晕目眩,肢体麻木,治疗时多采用平肝潜阳之法,像天麻钩藤饮就是常用方剂。
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“收引” 指肢体蜷缩、拘挛,筋脉收缩。肾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内寓真阴真阳。若肾阳不足,虚寒内生,寒性收引,就会出现肢体关节屈伸不利、拘挛疼痛等症状。例如,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,在病情发展中若出现关节冷痛、僵硬变形,多与肾阳亏虚,寒邪凝滞有关,治疗常以温补肾阳、散寒通络为主,金匮肾气丸合独活寄生汤可辨证选用。
诸气膹郁,皆属于肺“膹” 指气喘,“郁” 指胸部满闷。肺主气司呼吸,主宣发肃降。当肺的功能失常,无论是外邪袭肺,还是肺虚不能主气,都可导致肺气不畅,出现气喘、胸闷等症状。如感冒引发的咳嗽气喘,是外邪束肺,肺气不宣;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,后期肺虚,也会出现动辄气喘、胸闷胀满,治疗上需根据不同病因,采用宣肺平喘、补肺纳气等治法 。
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脾主运化水湿,若脾失健运,水湿代谢失常,就会停聚体内,泛溢肌肤,导致水肿、胀满。临床上,脾虚水肿的患者,可见下肢浮肿,按之凹陷不易恢复,伴有腹胀、便溏等症状,治疗以健脾利湿为法,实脾饮是常用方剂。
诸热瞀瘛,皆属于火“瞀” 指神志昏乱,“瘛” 指抽搐。火热之邪内扰心神,可致神志异常;热盛伤津,筋脉失养,则会引发抽搐。如高热惊厥的小儿,多因外感温热之邪,热入心包,引动肝风,出现高热、神昏、抽搐等症状,治疗需清热泻火、熄风止痉,安宫牛黄丸配合羚羊钩藤汤可起到很好疗效。
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心主血脉,在体合脉,其华在面。当心经有热,气血运行不畅,就会出现疼痛、瘙痒、疮疡等症状。如带状疱疹,多因情志内伤,肝郁化火,火热内盛,蕴结肌肤,发为红斑、水疱,伴有疼痛、瘙痒,治疗需清心泻火、解毒止痛,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诸厥固泄,皆属于下“厥” 指手足逆冷或昏厥,“固” 指二便不通,“泄” 指二便失禁。“下” 主要指下焦肝肾。下焦为元气之根,肾司二便,若下焦肝肾亏虚,或阳气不足,不能温煦,可出现厥证、二便失常。如老年人肾阳亏虚,可出现五更泄泻;而肝肾阴虚,虚风内动,可引发昏厥,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。
诸痿喘呕,皆属于上“上” 主要指上焦心肺。肺主气,朝百脉,若肺失治节,不能布散津液,可致筋脉失养,发为痿证;肺失宣降,气逆于上,则会出现气喘、呕吐。如重症肌无力患者,多与肺脾气虚,气血生化不足,肌肉筋脉失养有关,同时若患者感受外邪,肺气上逆,还可兼见咳嗽气喘、呕吐等症状,治疗需补益肺脾,佐以降气平喘、和胃止呕。
诸禁鼓栗,如丧神守,皆属于火“禁” 通 “噤”,指口噤不开,“鼓栗” 即寒战鼓颔。火热内盛,郁而不达,阳气被遏,就会出现寒战、口噤等看似寒象的症状,实则是热极似寒。如某些感染性疾病,在高热前期,患者会出现寒战、肢体拘挛,之后体温迅速升高,治疗应以清热泻火为主。
诸痉项强,皆属于湿湿性黏滞,易阻遏气机,损伤阳气。当湿邪侵犯人体,留滞经络,气血运行不畅,筋脉失养,就会出现颈项强直、肢体痉挛等症状。如感受湿邪引发的颈椎病,患者可出现颈部僵硬疼痛、活动受限,治疗需祛湿通络、散寒止痛,羌活胜湿汤可辨证应用。
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火性炎上,当体内火热炽盛,迫使气血上逆,就会出现呕吐、呃逆、气喘、吐血等症状。如胃热炽盛的患者,胃气上逆,可频繁呕吐酸腐食物;肝火犯肺,可致咳嗽气喘、咯血,治疗需根据不同脏腑之火,采用清胃泻火、清肝泻肺等治法。
诸胀腹大,皆属于热热邪壅滞肠胃,气机不畅,可导致腹部胀满、膨隆。如阳明腑实证,热结肠胃,糟粕内停,患者可见腹部胀满疼痛、拒按,大便秘结,治疗以通腑泄热、荡涤积滞为主,大承气汤是其代表方剂。
诸躁狂越,皆属于火火热扰心,神明失主,可使人出现烦躁不安、狂躁妄动、登高而歌、弃衣而走等症状。如精神分裂症患者,在中医辨证中若属痰火扰心型,就会出现上述症状,治疗需清热泻火、化痰开窍,生铁落饮是常用方剂。
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“暴” 指突然发作,“强直” 指肢体僵硬、屈伸不利。风性善行而数变,发病急骤,当风邪侵袭人体,或肝风内动,均可导致肢体突然出现强直、抽搐等症状。如破伤风患者,因风毒之邪从伤口而入,引动肝风,出现牙关紧闭、角弓反张等症状,治疗需祛风止痉,玉真散是常用方剂。
诸病有声,鼓之如鼓,皆属于热腹中肠鸣有声,叩击腹部如鼓音,多因胃肠积热,气机不畅,浊气内停。如消化不良患者,饮食积滞化热,可出现腹胀、肠鸣、矢气臭秽等症状,治疗需消食导滞、清热和胃,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可辨证选用。
诸病胕肿,疼酸惊骇,皆属于火“胕肿” 指皮肤肌肉肿胀,“惊骇” 指惊惕不安。火邪壅滞,气血运行不畅,可出现肿胀疼痛;火扰心神,又可使人惊惕不安。如丹毒患者,局部皮肤红肿热痛,同时因火热之邪内扰,患者可伴有发热、心烦、惊悸等症状,治疗需清热解毒、凉血散瘀。
诸转反戾,水液浑浊,皆属于热“转反戾” 指肢体扭转、角弓反张、屈伸不利,“水液浑浊” 指小便、痰液等排泄物浑浊。热邪伤津,筋脉失养,可致肢体拘挛;热邪煎熬津液,可使水液浑浊。如湿热下注膀胱,可出现小便短赤、浑浊,伴有尿道灼热疼痛;治疗需清热利湿通淋,八正散是常用方剂。
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属于寒寒邪伤阳,阳气不能温煦,水液代谢失常,就会出现排泄物澄澈清冷的症状。如脾肾阳虚,水谷不化,可出现大便清稀如水,小便清长;治疗需温阳散寒、健脾补肾,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可辨证应用。
诸呕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“呕吐酸” 指呕吐酸水,“暴注下迫” 指急性腹泻、里急后重。多因热邪犯胃,胃气上逆,可致呕吐酸水;湿热蕴结大肠,肠道传导失常,就会出现急性腹泻、里急后重。如急性胃肠炎患者,多因饮食不洁,湿热内蕴,治疗需清热利湿、和胃止呕,藿香正气散合葛根芩连汤可辨证选用。
中医病机 19 条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多种病症与脏腑、病邪之间的关系,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思路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征及舌象、脉象等综合信息,灵活运用,方能准确把握病机,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。
免责声明:以上图文来自网络,贵在分享,不做商用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,内容为作者观点,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聚赢娱乐平台登陆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